编按: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一点外在的驱动力不为过,最怕的就是这明明是一个外在驱动的热情,却让你花了好多时间、好多心力、甚至好多钱去追随,达成后却发现”啊,怎么就这样而已……”(本文摘自《工作必须有钱有爱有意义!》一书,作者为佐依Zoey ,以下为摘文。)
我们在上一章聊完心态与思维的转换,接下来,我们要去做热情的判别,用更严谨的方式检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心愿,是否有对齐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说来很抽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设定出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愿望或目标,且浑然不知。
你也许在想:
怎么有这么扯的事?哪有人会做出自己不想要的计划呢?
在设计思考上,我们会将动力区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驱动,又称核心驱动,另一种则是外在驱动。将同一种概念放到目标制定上,我们也可以用这两种动力把目标分为核心目标与外在目标。
如果平日没有在做自我觉察,将会更难分辨哪些目标是核心目标与外在目标,同样的,我们也会无法判别什么是核心驱动的热情,什么又是外在驱动的热情?
核心驱动的热情 VS. 外在驱动的热情
核心驱动的热情通常能带给你心灵上的满足感,它符合你人生的价值观,也能让你朝理想生活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外在驱动的热情通常满足感消逝得非常快,它通常是一种不具过程的结果,也必须要和他人展示才有价值,如果无法与他人展示,这个物品或事件本身也不再有意义。
以前的我是一个核心目标与外在目标皆混在一起作为新年新希望的人,直到认真练习设计思考之后,我才能明确分辨两种动力的差异,而我认为,偶尔有一些外在目标(想要有一台漂亮的车,想要有很酷炫的玩具⋯⋯等)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一点外在的驱动力不为过,最怕的就是这明明是一个外在驱动的热情,却让你花了好多时间、好多心力、甚至好多钱去追随,达成后却发现”啊,怎么就这样而已⋯⋯”
我们的内在驱动力通常是一种感受,例如我们在寻求成就感、安全感、卓越感、社会认同感等等,可是,内在驱动力很难去抽丝剥茧,不够了解自己或不常与自己对话,就容易”以为”自己是受到物品或事件而驱动目标。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
我的热情就是赚钱!
这绝对假的,也是个没有受过设计思考训练而得出的回答。
没有人的热情是赚钱,赚钱是外在的驱动动力,重点是赚了钱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感受?也许地位的提升、被人尊敬的感觉;也许是财富的安全,有家的安心感;也许是有用的感觉,认为自己能够被需要、有价值,这些感觉才是”赚钱”这件事背后的内驱动力。因此,如果有一个人是因为内心自卑,需要靠”赚钱”这件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你会发现,当他去疗愈心中的自卑情结,开始变成一个有自信且自我认同的人,那赚钱这件事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透过赚钱所弥补的伤痛已经得到治愈,就不再有必要服用这个”药”了。
50亿资产删除法
那我们究竟要如何验证自己所选择的热情是内在驱动的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除外在的物质条件,再次审视这件事的本质带给你的意义是什么。例如,我们可以闭上眼想像一下:
假设今天你有50亿的资产,你这辈子除了再也不用担心钱之外,就连你身边最亲密的家人、好友都能够受惠,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那你还会想做什么呢?
你已经周游列国,甚至在海外也置产了好几间别墅,你考到了潜水证照,每天能浸泡在马尔地夫的海洋中与海龟和魟鱼玩耍,你拥有自己的游艇、跑车和专属司机,你吃遍全世界最顶级的米其林餐厅,每个月都能带你的父母到新的地方旅行,住上当地最奢华的饭店,你的孩子能够受最顶尖的教育、请到最专业的教练,而你现在才三、四十岁,你还会想做什么呢?
图/仅为情境图。取自pexels
这样的生活也许离现在的我们非常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过着这样生活的其实大有人在。”金钱”一直都是理想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我们拼了命的工作、生活,就是因为那些想要达成的事情都需要钱,但就是因为长期用这样的价值观看待人生,导致我们很少去思考
如果目的不是赚钱,还有哪些事情呼唤着我的注意力?
我们再换个角度问自己:”如果你今天已经有50亿的资产了,你还会___吗?”你还会在这间公司上班吗?你还会住这个城市吗?你还会和这个人交往吗?你还会去补英文吗?你还会自学网页设计吗?你还会去上瑜伽课吗?你还会在周末的时候和闺密去野餐吗?你还会在闲暇之余看韩剧吗?你还会亲手为自己和家人准备晚餐吗?你还会尝试要来做B站、Podcast吗?你还会看那些与理财投资有关的书吗?
你会发现答案有会,也有不会,而那些不是为了获利而自发性去做的事情,就叫做内在驱动目标,其实就是对齐你核心价值的热情,这些事情能够为你的日常增添色彩与情趣,全心投入某一件事也能让你有”活着”的感觉。
你也许在想:”我也是很想要去做符合我人生价值观或有意义的事,但我现在有贷款在身,我现在就是必须得做这个不喜欢的工作,我又要怎么对齐我的核心价值呢?”
以前,我听到长辈说”幸福,就在转念之间”,都觉得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废话,但现在,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转念的概念更结构化,明确的知道可以如何使用这个转念的技巧来对齐自己的核心价值。
别先用”赚钱”筛选你的热情
比方说,目前的你在 7-11工作,比起想着这份工作只是为了糊口、只是为了还学贷,你其实可以更明确的找到人生中的定锚点,将你目前在做的事情与这个定锚点互相呼应。你也许是一位很爱打电动的人,你也许想成为一位职业级的电竞选手,而做 7-11的这份工作就是正在投资你的梦想,让你有钱去购买点数、有手机可以持续增进自 己的电动技能,这时候,你的梦想与你的生活风格(生活选择)就 对齐了;又或者,你在业余的时候经营着自己的Podcast,在 7-11的工作就能让你有资源去购买设备、租借录音场地,这相对等于是7-11在投资着你的副业,如果直接创业可能都没办法让统一集团来成为你的股东呢!
其实,人类最有”活着”的感觉时,正是接受挑战和成长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就曾提出带给人类幸福感的五种元素,分别是”快乐、成就、意义、良好人际关心与全心投入。”当我们说到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其实只能达到物质上带给你的新鲜、快乐、满足感,但金钱实在难以买到全心投入的快感、真挚的友谊、达成某件事的成就感和有意义的人生。
当你感觉自己的生活如一滩死水,毫无生气,可能就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停滞期,或者是幸福五元素的某项元素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只专注在工作薪水,那我们其实可以有很多更快、更速成的选项,你根本不需要来看这本书,例如说去做直销或当业务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你热爱室内设计,并且想往这个领域垂直深耕,你当然也可以走直线职业生涯,一路迈向一线的知名设计师,获取高薪的设计案件。
然而,大部分的人其实无法”只选一种职业生涯”就能感到满足,许多人也不认为”我的生活就只有工作”,因此,如果你依然卡在”不知道怎么找到有感觉、有热情的事”,你可以先将”工作”这两个字拿掉,你的热情不需要也不该只以工作的形式呈现,你也不该在一开始就将先用”赚钱”滤镜来筛选你的热情。
图/《工作必须有钱有爱有意义!:把喜欢的事情做成事业,成为斜杠、创业者的提案》,佐依Zoey 着,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