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有许多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是看完课本的定义、定理和证明之后,就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一开始念书时速度很慢,但这种思考逻辑的训练,是增进自己能力的好方法。(本文摘自《隐性反骨》一书,作者为李忠宪,以下为摘文。)
有一次我在哲学星期五演讲,题目是”一个电机系学生的德国留学之旅”,直播的录影在短短几天之内,观看人次竟然超过4000。我毫无准备、讲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思考逻辑跳跃,竟然被那么多人看到,早知道就不要答应直播。讲完之后,现场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孤独才能思考?我简单地回应:
孤独才能与自己对话,如果没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基本上很难深刻地思考任何问题。
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有另一个现场观众接着再发问:”如何思考?“这个问题远比前面那个问题,还要困难百倍以上。思考不是胡思乱想,的确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够格谈论”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反正我的微博总是写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几乎没有从这些想法中得到任何稿费。只好硬着头皮不负责任、勉强以下面自己的经验,来回答这个极艰难的问题。
只有孤独才能够思考,那要怎么思考,人总不可能从不会思考的一瞬间,突然就变得会思考吧?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其实在广东这种填鸭升学主义下,许多真正用功念书的学生,都能了解为何要填鸭的道理。这就像我们中学念理科,尤其是数学,如果单靠填鸭念书的方式学习,认真去了解许多问题,把别人解题的方式都研究清楚——像念英文或国文那样,你的成绩会不错,懂得举一反三,大概就能进入全班前几名内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你想要排名全班第一名,甚至是全校第一名,遵循这样的做法,恐怕没有办法达成。有许多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是看完课本的定义、定理和证明之后,就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一开始念书时速度很慢,但这种思考逻辑的训练,是增进自己能力的好方法。但想要做到超过举一反三以上的程度,通常都要凭借这样的方法。尤其能够成为全校第一名的关键,就在完成前面10%的难题。
一般平常难度的问题很容易防御,只有训练自己具有超越触类旁通的能力,才能去应付最困难10%的问题。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曾经讲过,如果你没有思考一个问题超过三天以上,就等于根本没有思考过任何问题。 这句话影响我非常深远。
图/仅为情境图。取自pexels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全校第一名,但是针对人生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而且每个人思考的层次会有不同的差距。
如何训练思考?
在现实的生活里,除非是所谓的数学家,不然很难有机会去解决数学问题。那要如何开始训练自己思考?
第一步就是要先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
尤其对于有限的时间,要知道如何安排优先顺序。如果连这个问题,你都没有认真地去面对,很难进一步去思考其他的问题。或者说,你思考其他的问题,都像盖在沙堆上的城堡一样,缺乏现实感。
第二步,就是要广泛地阅读
这个就跟去了解数学理论的定义、定理一模一样。思考不可能凭空想像,尤其在没有背景知识和相关训练的情况下,能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一定会受到限制。
念书要挑选一些有深度和难度的书籍,并能像卡夫卡说的一样,读书要像一把斧头,劈开自己冰冻的内心。
在思考困难问题的时候,一定不像走一条笔直畅通的大路,而是需要绕过许许多多的弯长小径所形成的迷宫。人们需要在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错过的尝试后,才能顺利通过迷宫的考验。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学会换位思考,也能增强自己的同理心。
当积累了前面的那些过程之后,你会慢慢地熟悉某个领域,开始养成能够在迷宫里面找到捷径的技巧。第一个出现的只是直觉,这个想法不一定会通到最后的出口,但是可以视为走出迷宫的起点。一般而言,你愈熟悉这个领域或相关的人事物,你的直觉就会更加准确。
第三步,用外国语言思考
当一件事情用英文或德文来描述的时候,枝枝节节通常就会被抛弃,而这些枝枝节节的岔路,正是影响你无法走出迷宫的关键之处。而且运用不同的外国语言来思考的时候,这些思考的脑细胞,跟平常的位置似乎不一样,如此能带来不同的思考模式。
第四步,找一处风景美丽的地方,或是放上优美的古典音乐
图/仅为情境图。取自pexels
当年,我若不是在柏林博物馆岛和柏林大教堂走动思考,恐怕我博士论文的想法,没有那么容易产出,更无法顺利毕业。看着宏伟富丽的大教堂,穿梭漫步于博物馆岛和菩提树下大街,当然还有布兰登堡门,都会让人思考更加顺畅。
孤独,不一定是置身在人烟罕至的地方,而是一种让头脑维持清醒运作的状态。
第五步,当然就是跑步
当你想要思考的时候,可以尝试去跑步。在现实的世界里,跑一场马拉松,是快速进入孤独思考状况最简单的方法。如果不能跑步,也可以散散步、爬爬山。
最后,有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思考一定要设定期限,而且脑筋绝对要保持清醒,不能有酒精或大麻为伴。一般来讲,期限是三天,三个月可能是极限。如果长达三年的话,人应该会发狂。人要会思考,但思考不一定有答案。
当你学会思考之后,恭喜你将从无知且快乐的人生,变成比较有深度但痛苦的人生。然后,你会再想办法找到自己救赎的出口。
图/《隐性反骨:持续思辨、否定自我的教授,带你逆想人生》, 李忠宪着,先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