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若是把自我评价全都交到别人手中,很容易”被情绪绑架”;如果明白”这是我真实的心情,所以不用害怕”,就能保有自我肯定感。(本文摘自《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作者为水岛广子,以下为摘文。)
比起”正确”, “真实”的心情更重要
前面提到了不少隐藏在”正确”中的”暴力”, 但是,如果就此舍弃所谓的”正确”,或许也有很多人会觉得抗拒。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多多少少都被这些”正确”綑绑着。
这里则要提供一项可以取代”正确”(rightness) 的价值观。
那就是——”保持真实”(authenticity)。
Authenticity(真实性)一字在英文中大多是用于鉴定宝石真假之类的状况,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是否authentic,亦即是否”真实”的意义。
每个人看待”正确”的认定标准都不相同,但是对每个人本身而言,”真实”的心情永远只有一种。
如果了解这一点,就不需要与他人争辩,可以坦荡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是这样”。从先前的讨论也可以得知,若是把自我评价全都交到别人手中,很容易”被情绪绑架”;如果明白”这是我真实的心情,所以不用害怕”,就能保有自我肯定感。
图/仅为情境图。取自pexels
这项认知,其实是相当重要的分歧点。
一旦被困在与自我感受无关的”正确”之中,就会不断寻求他人的评价,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忧喜无常或受伤。要是能专注于”真实” 的心情,坦率地感受自己,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游移、动摇。
“诚实”也比”正确”要更接近”真实”
只不过,有些人会误以为所谓的”诚实”,就是”说话毫不留情” 或者”无所顾忌地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但”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其实跟”别人”毫无关连,完全只是自己对”领域”的侵害行为。而受害的当事人也不需要太受影响,只要心知肚明”啊,他就是会说出这种话的人”就好。
事实上,阅读心理励志书会感到痛苦的人,多半是为了这个”真实”的问题而纠结。他们会逼迫自己这么想:
虽然心里无法认同书中的内容,但因为是成功者传述的经验,所以要认真受教才行。
这就像是勉强自己穿上不合脚的鞋子,完全无法与自己”真实”的心情建立连结。
遇到这种状况时,请这么想——就如同真正的宝石,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
〈POINT〉专注于”真实”的心情,就无需在意他人的评价。
当彼此的”正确”不同时,要怎么处理?
接着来看看这个例子吧。
【例】我是四十多岁、从事研究工作的女性,就算是没去研究室的日子,也必须在家里阅读文献,经常一不小心就把家里要做的事往后推迟。某天,身为上班族的妻子、也是专业主妇的婆婆突然打电话来吩咐我做事,还说”反正你今天休假嘛”, 我气不过就脱口回了一句:”我有很多事要做!”虽然丈夫说”我尊重你,也会支持你的工作”, 但还是……
图/仅为情境图。取自unsplash
每个人对”正确”的认定标准都不相同,当自己真的遇到完全不同的”正确”时,又要如何因应呢?我们就来探讨看看,在这个例子中,谁才是”正确”的。
没有余裕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当事人、获得丈夫支持的当事人,怎么看都是正确的。但是,从婆婆的角度来看又是如何呢?
对于一辈子只当过上班族妻子的婆婆来说,假日本来就该全都用来慰劳丈夫的辛苦。站在婆婆的立场,这种想法才是”正确”的。
婆婆对于”配偶该做的事”所认知的”正确”,与假日也得努力用功才能确保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者媳妇完全不同。
妻子的主张才是对的?抑或婆婆的感受才是正确的呢?
一旦开始了这种”对错”之间的拔河,只会消耗双方的心力,同时加深彼此的对立,怎么说都没有意义。
那要怎么做才好呢?以这个例子来说,就只能试着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现况,看看能否修正婆婆的”正确”。
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现况(原由)”这个部分。
不要批判”婆婆的想法太老旧”,强迫对方改变自己的”正确”, 那只会让彼此都”被情绪绑架”。可以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转达自己的原由: “以妈妈来说确实可以做到,我也觉得妈妈是很贤慧的妻子。但我因为工作的关系……”
这样或许能提高对方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若还是行不通,也只有跟丈夫讨论看看,能否和婆婆保持距离;如果这样会觉得内疚,也可以找专家咨询。
〈POINT〉不要试着改变对方,先说明自己的原由。
图/《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水岛广子着,杨咏婷译,仲间出版